发布日期:2017-03-08 16:03:26 点击量:3966 信息来源: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
两会期间,就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顾问陈锡文表示,要通过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创新来实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2015年已经开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推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人都在问,和我们原来讲的结构性改革有什么区别?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有什么联系?第一,是由需求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才迫使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需求水平提高了,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给要适应这种新需求。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也带有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所谓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一些品种数量方面的调整,比如说从目前的农产品供求来看,大的品种上,大都是供不应求的,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大豆生产的增加。玉米现在是供过于求,因此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当调减玉米的产量,这和一般的结构性调整有联系或者说相似的。但更重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两点来看,我们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多存在着综合效益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它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品种数量方面的调整,而是要改变我们的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怎么推进这个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两方面的创新。第一,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等,都要采取一些新科技,让它产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去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的创新。我们的农业规模由于人多地少的原因,整体农业规模是偏小的,特别是在土地密集型产品方面,比如粮棉油这些产品,和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显得规模偏小、效益不太强,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在短期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实际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的。我们过去说家庭经营规模小,很多人怀疑它还有没有潜力?从现在情况来看,第一,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的减少,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正在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但是更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土地的经营权虽然没有流转,但是农民通过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也在它的小块土地上能够享受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带来的效益。从这个角度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以往一般讲的结构调整不同的地方,目的是不同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途径也有很大的差别,就是要推进两个创新:科技创新、经营体系创新。
延伸阅读
两会期间,陈锡文委员就媒体关注的以下问题作出回应:在城镇化浪潮之下,如何激发农民返乡创业热情,在粮食价格下降的形势下如何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年轻人进城后土地谁来种,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陈锡文:这十几年下来,从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路电水气这些基础性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对返乡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提条件。当然,从具体的角度来讲,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资金怎么解决,不可能都靠国家补贴,应当有专门支持返乡创业的信贷政策;比如说用地怎么解决,不能随便放开乱搞建设,一些临时性的建设,可以利用过去废弃房屋;再一个是社会保障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确实不是一下子都能解决,但是总得来说,当地政府应当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陈锡文:有一段时间,粮食价格确实过高,过高不是说农民得了多大好处,而是和国际市场相比太高。比如说玉米,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到中国口岸,落地完税以后的成本价一般在1600到1700元/吨,每斤就是八毛到八毛五,我们有一段的时候东北玉米价格到了1.12元,这个显然就卖不出去了,政府收进来都堆到库里,进行改革是必须的。去年在东北推行玉米市场价补分离政策,提出市场定价,现在东北玉米基本上回归到和进口玉米差不多的价格,价格合理回归了,市场就回来了,别人进口就进不来了。但是农民确实也受了损失,过去1.12元,前年是1元,现在今年一下子降到七八毛,每斤就要损失两三毛,对农民影响比较大。
过去价位为什么高?因为有政府的补贴在里面,现在市场决定价格,政府的补贴就从价格里拿出来了,但是拿出来并不是财政收回去,拿出来之后要以其他方式继续给农民补贴,所以今年中央财政对于东北的种玉米农民生产补贴支出大概400亿,一亩地补贴150元到170元,这样多少对农民是一个补偿。农民兄弟也要谅解,这里面有一个原则,就是价格跌下去政府又给补贴,两个加起来,不能让这个价格比过去还高,还高(农民)就会继续种,继续种不是更过剩?所以两者加起来农民得到的,应当比过去低一点,但是至少能够不让你亏本。其他品种也有这样的问题,需要借鉴推广运用东北经验。
陈锡文:年轻人不愿意在家乡种地了,这个趋势是必然的,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工业化城镇化是挡不住的潮流,农村的人口逐步到城镇去,变为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这是一个规律,发达国家也是更多的老人剩在那儿,更多年轻人进城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人口减少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某种程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改变不了的。政府要做的,第一就是农村老人的生活问题,第二是农业生产品种问题。不可能以后农业没有后来人,没有接班人,从经济活动讲,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个产业一定有人做。我不担心说有朝一日没人种地没人打粮。
陈锡文:总理专门讲过,我们农业规模小,这是人地比例关系,资源禀赋决定的,我们自己改变不了,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步,更多的人进城了,农村留的人少了,土地经营规模就有可能扩大。总体来看,我们土地经营规模跟新大陆国家,跟美国、跟加拿大无法比,单靠土地流转集中规模不够,还可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进行土地托管、代耕、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扩大服务的规模,来替代土地经营规模的不足。
责编邮箱:1521788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