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2-30 09:12:56 点击量:3740 信息来源:云南日报
一个村子的灰瓦白墙映衬着蓝天白云,眼前绿树成行,远处山影朦胧。清风拂过,村边的大屯海泛起微澜,送来清新的气息……步入尼苏小镇,在面前展开的便是这样一幅悠然的乡村画卷,吸引着八方游客络绎而来。
尼苏小镇隶属于大屯海东岸的蒙自市文澜镇大台子村,是市内3个彝族支系之一的尼苏人的聚居地。2013年,村子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被选为红河州“美丽家园”建设示范点之一。2014年1月,占地515亩,总投资3.6亿元的项目破土动工,今年3月,361户村民喜迁新居。一年半时间,大台子村完成了由一个普通乡村到特色旅游新去处的华丽转身。
以房养人发展服务业
从尼苏小镇西门向镇中心走,莫扎芬的家便在路旁,三层的新房楼上住人,一楼开了间超市。店里现在没客人,她就坐在门口,一边做刺绣的活计,一边和几位带孩子的邻居聊天。这么惬意的生活,对原来家里有13亩地的她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种地、养猪,全家一年忙下来,苦的钱只够生活。从开了这个小超市以来,人多的时候一天毛收入就有千把块。”63岁的莫扎芬说话利落,对家里前后的变化门儿清。
“尼苏小镇在规划时就提出政府收储村民土地,农民脱离一产发展服务业,最终实现‘以房养人’,现在看是达到预期了。”尼苏小镇管理委员会主任李玉葵说,项目中的房屋共有382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盖。其中的370幢民居房从使用功能上分为纯居住型和商居两用型两种,从面积上划分为五种户型,面积从255平方米到373平方米不等,价格也随之从33万到46万,由村民根据自家条件自主选择。
“我家的是373平方米46万的,装修又用了15万。”莫扎芬说。“家里还有不少存款吧?”李玉葵问她。莫扎芬笑了笑,没说话。李玉葵却对这笔账很清楚:“她家老房子评估39万再加上征地款,现在她天天闲着都可以。她们家的情况在全村算是中等水平。村里最差的是原来住破房子的那种,也是收支相抵的。”
不再种地,莫扎芬的儿子去学了快艇驾驶证,准备到大屯海边去开游船;女儿则忙着学茶艺和传统刺绣。莫扎芬指了指自己和旁边几个老姐妹头上的尼苏传统花头巾说:“本来年轻人都不关心传统刺绣手艺了,现在村里要发展刺绣产业,我姑娘她们又捡起来了。”
如今,尼苏小镇已经有了139户经营户,经营项目囊括酒吧、商店、儿童娱乐玩具、观光自行车、游船经营、水吧、餐馆等。8月份以来,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在200人左右,国庆节期间,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在3000人左右。
聊着聊着,莫扎芬感慨了起来:“真希望我才二三十岁啊,也能趁着现在的好政策多干点事情!”
规范管理护好美环境
日子其他方面都很舒心,莫扎芬只对一点不太满意:“不让我在院子里养鸡。”李玉葵听了这个抱怨有点哭笑不得。自从管委会正式进村以来,因为绿化带种菜养鸡、占绿化带进行硬化、在院子和阳台私搭乱建、门前“三包”落实不力等一系列生活方式上的问题,与村民们可谓“斗智斗勇”。“短时间内赖以生存的产业从种植转到服务,身份从农民转向居民,观念、习惯的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曾经参与文澜镇农村深化改革工作的李玉葵对此有清醒的认知。
而随着服务业在尼苏渐成规模,商品、服务质量无标准、无保障,漫天要价,忽视卫生状况,到处私搭乱建,肆意扩展水上经营项目造成水体污染和安全隐患等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为此,市水务局、工商局、食药监局、旅游局、规划局、公安交警大队联合文澜镇对整个尼苏小镇进行多次综合整治。
“原来在水面上的许多棚子都拆了,烧烤船也不让开出去,游艇项目也限制了,少赚不少。”说起这个,村民陆发昌还是有些心疼。今年3月,刚回迁入新村,靠捕鱼、卖鱼为生的他,看到景色如画的新村,又看看碧波粼粼的大屯海,立即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当月,他就联合另外8家人成立蒙自昌锦尼苏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出资购进两条游艇,共同经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半年来合作社每家的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与原来打鱼一年万把块的收入相比,还是很好的。但如果政府不整顿,村里的环境就会变差,也不会再有人来玩。”心疼之余,陆发昌也明白其中的利弊。
“尼苏小镇是按照5A级景区的目标打造的,现状与目标还有距离。为实现管理规范化、机制长效化,文澜镇成立了由镇派干部、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组成的尼苏小镇管理委员会,并于9月1日正式进村开展工作。管委会成立后,颁布管理规定,并组建了由11名人员组成的市场管理巡查队和环境卫生保洁队,分别负责规范市场秩序和公共区域的保洁。”李玉葵介绍。
树立特色升级新业态
在设想中,管委会也将仅是一个过渡机构,一段时期后,待小镇的旅游业走向正轨,或者将管理权移交给村民自身管理,或者引入专业的公司市场化运营。而这个一段时期会是多长时间,“决定因素是村里人的素质。”村民陆树和认为,“包括民族文化传承、技能、经营理念等各个方面。”
曾经干过小组长,外出打过工的他,在尼苏小镇刚建成时,就辟出家里的两层楼开了餐馆。这一段时间,他发现在小镇最开始建成时的人流高峰过后,来就餐的人大大减少了。在他看来,这固然有季节变化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之前的经营乱象导致的口碑下降和特色的缺失应该负主要责任。
李玉葵也有同感:“世居于此的尼苏人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这里的火把节、祭龙节、团体花灯会、刺绣,以及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等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民族文化是尼苏小镇在‘美丽家园’建设中被打造为旅游综合体的魂之所在。现在却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其实,在特色打造方面,小镇管理方早已着手。7月份,邀请中华职教社举办了尼苏特色“簸箕宴”的培训;9月份,开办二期刺绣培训班,培训人员121人;国庆期间,组织80多名技艺精湛的尼苏绣娘,举办尼苏刺绣现场展示活动并在小镇中心台子阁内举办了6场尼苏古乐展演,观看的游客达千人次。
但是,还远远不够。尼苏人最隆重的节日祭龙节、火把节节庆文化的打造,尼苏文化传习馆的建设,刺绣、舞蹈等民族技艺的人才的培养,尼苏发展史壁画形式的重现都出现在尼苏小镇发展的讨论中,将在未来缓缓图之。
“发展旅游业,文化魂需要培育,新的业态也要打造,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都必不可少。”李玉葵的话代表了管委会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思路。在村边的环湖东路上,记者看到以打造彝族人民日常生活配套设施及节庆娱乐设施为主的小镇垂钓中心和以打造彝族节庆娱乐设施为主的彝人码头即将竣工。而近几个月来,小镇组织的厨师培训班、客栈管理培训班、茶艺培训班优秀的毕业生也陆续在自家的生意中学以致用。